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主辦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環保展于7月13日-7月15日在北京召開,自2018年以來,中國環境報社一直對環保展進行了訪談直播。今年,依托中國環境APP,訪談直播更快速、更廣泛傳播,吸引了各方關注。
今年,我們在中國環境APP頭條和產經頻道開設《直播中國國際環保展》專題,邀請產、學、研、用、金、政等各方人士來到環保展直播間,暢談環保產業發展,將精彩內容第一時間快速呈現。從本期開始,本版將陸續精選一些直播內容,分享給更多讀者。
◆中國環境報記者 徐衛星
記者:在首屆環境技術進步獎的評選上,清華大學“工業煙氣多污染物高效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”項目榮獲特等獎,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,能否介紹一下這一技術?當前的產業化推廣情況如何?
李俊華:我國鋼鐵、水泥、玻璃等行業的工業爐窯/鍋爐量大面廣,由于其工藝、爐型和燃料不同,導致煙氣排放溫度波動大,煙氣成分復雜,主要污染物硫、硝、塵及非常規污染物汞、二噁英等排放濃度高,深度治理難度大。
多年來,項目團隊圍繞鋼鐵、水泥、玻璃等行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難題,在核心材料、關鍵裝備、先進工藝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:一是發明了煙氣凈化雙功能催化材料、低溫碳基功能材料及耐酸覆膜濾料;二是發明了氣液流型調控脫硫除塵一體化技術裝備、物料分室精控與預酸化兩級噴氨技術與裝備;三是研發了低溫煙氣吸附/催化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工藝,2016年在寶鋼率先建成600m2鋼鐵燒結機煙氣超低示范工程;開發全過程脫硝協同除塵工藝,2018年在宏昌水泥(5000t/d)建成水泥行業首套超低示范工程。主要污染物硫、硝、塵滿足了超低排放,二噁英和零價汞等非常規污染物排放遠低于國家標準。
技術成果在寶鋼、安鋼、中建材、海螺、福耀、旗濱、中石化等重點行業1600多條工業爐窯應用,遍及全國32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,減排大氣污染物約300萬噸/年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效益。
記者:高校在產學研用方面扮演怎樣的角色?如何與市場更好接軌?
李俊華:鋼鐵燒結煙氣深度治理項目是“十二五”期間國家863課題,建材行業煙氣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是“十三五”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,兩個項目都由清華大學牽頭,聯合國內行業龍頭企業中冶長天、西礦環保等單位共同完成,清華大學既是項目牽頭單位,也是核心技術研發單位,這正是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創新機制。從項目實施方案設計開始,清華大學就與合作企業反復討論,確定技術路線,從理論到技術到工程系統研究,完成了小試-中試-示范工程全過程,引領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技術進步和應用。
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,建成了煙氣多污染物控制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,高效凈化關鍵技術工程化研究創新等8個工程化驗證與示范平臺,提升了我國工業煙氣污染物治理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,打通了“核心功能材料-關鍵技術裝備-深度治理工藝-標準化體系”完整的產業技術創新鏈,引領了工業煙氣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行業的進步。清華大學作為項目牽頭單位,必須負責項目的組織策劃及關鍵科學問題、核心技術的研發,如同大雁遷徙中的領頭雁,帶領團隊攻關一個又一個難題,推動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。
記者:目前國內生態環境領域技術自主創新還有哪些不足和欠缺?各相關方應做哪些工作?
李俊華: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領域技術逐步由跟跑到并跑,某些方面逐步領跑,如工業煙氣深度治理方面,由于鋼鐵和水泥等工業煙氣排放標準處于國際上最嚴的排放限值,國內必須在引進吸收基礎上再創新,不斷超越才能實現超低排放標準。全面實現超低排放過程中,如何實現低成本穩定運行仍面臨挑戰,如中低溫下高效脫硝的催化劑穩定性,及如何高效協同凈化非常規污染物成為下一步關注的重點。
記者:還有哪些卡脖子技術?
李俊華: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是減污降碳的關鍵,需要從能源降碳、資源降碳及末端捕碳等多方面深入研究,實現協同增效。目前,綠色能源的儲存技術、過程冶煉的非碳技術及碳捕集后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等都是挑戰,需要跨學科、多方位合作。